幼小衔接|大班家长会:该给准备上小学的孩子什么?
作者:编辑 来源:未知 日期:2017/3/16 人气:
现在虽然才三月份,但有些家长已经关注幼小衔接很久,紧锣密鼓地给孩子安排培训了。作为大班的老师,应当站在专业角度,组织家长会,为家长们梳理一下有效衔接的方向和内容。那哪些内容需要向家长们传达呢?万婴整理了一下几个重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哦~
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大班是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年,这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一个转折期,也是孩子从游戏阶段向学习阶段转折的一个时期,如何帮助孩子能够更好地渡过这样的一个转型,首先就要了解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点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和儿童的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也就是我们一直说的“小孩越大,主意越大“,他们不再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了。他们的喜好也比较稳定了,有了一定的好朋友圈子,经常会和好朋友在一起玩,回家也会打打电话。
2、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更加独立了,他们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的衣服,能很好地使用筷子了,也能自己独立地安睡,而且非常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幼儿园里也非常愿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家长不妨放手让他们做一些事情,这样他们会很高兴,同时各方面生活能力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这也是他们责任感的一种表现。
3、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5岁的儿童走路速度已基本上接近成人了,平衡能力明显增强了,还可以做一些比较复杂的技巧性运动,如骑小自行车、滑板车、滑旱冰都可以让孩子尝试,学前后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及积极的求知态度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对与一些比较有深度的问题更感兴趣,如“为什么月亮会跟着人走”、“鱼儿为什么会在水里游”,他们也不在满足于等待成人的回答,他们更喜欢自己找答案,他们对百科全书更感兴趣。
4、能生动、有表情地描述事物,阅读兴趣显著提高。
5—6岁是儿童语言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他们能比较系统地叙述生活见闻,而且能生动、有表情地描述事物,语言地灵活性增加,能够反应比较快地与人对答,同时他们的讲话中会有很多成语、规范语言、完整的词句。大班儿童也对图书有浓厚的阅读兴趣,能够比较长的时间专心地看书,不但对内容的理解力非常强,也开始对文字感兴趣,儿童经常会几个人聚在一起读书中的文字,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比较长的带有文字和拼音的故事给孩子看,而且他们对生活中自己认识的字会非常兴奋,往往会大声念出来,我们可以利用更多外出的机会来帮助孩子巩固已认识的汉字。
幼升小应避免四大错误观念
错误观念1:盲目追求名校
案例
今年强强要升小学了,为了让他有个好的学习环境,都是普通工人的强强父母托人找关系,花高价才把强强送进了某重点小学。可是学校离家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从此强强每天都得比别的孩子早起一个多小时,在公车上吃早点,跟着妈妈去学校。而强强的父母也因为每天由谁负责送孩子上学的事情而争吵不休。一年过去,孩子瘦了不少,老师还反馈强强上课常常打瞌睡,学习效率很低。
点评
孩子上小学了,虽然是个小大人了,但各项生理特点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充足的睡眠、合理的作息规律才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试想,每天路途上的奔波会耗去孩子大量的精力,没有充沛的精力,又怎么能保证学习的效率呢?
仅仅为了孩子能上有名气的小学,而耗去孩子大量的精力、家里本不丰厚的经济资源,以及家庭的和睦,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在为孩子选择学校这一点上,家长要综合考虑,除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就近入学也要考虑在内,让孩子轻装上阵,才能保证“教”与“学”的良好互动。
错误观念2:入学前大量补课
案例
嘉嘉是个聪明的小姑娘,上幼儿园时就拿过不少钢琴比赛、书法比赛的大奖。要上小学了,嘉嘉父母觉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提前给孩子“加餐”——大量补课。于是,嘉嘉每周除了上幼儿园的兴趣班,还得去私人教师那里学习小学奥数、英语和唐诗宋词。可是,上了小学的嘉嘉非但没有体现出优势,班主任还常常跟嘉嘉父母说,她很多英语发音难以矫正,上数学课又因为觉得内容简单重复,也不愿意认真听课,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
点评
在很多家长眼中,“幼小衔接”这个词就代表着知识的承接和过渡。这种理解不无道理,幼儿园大班的教学会为孩子上小学做一些知识方面的准备。但是,知识的准备并不是幼小衔接的重点或者全部。孩子提前学的内容也要有选择,不然与小学的教学内容产生冲突,有时甚至存在不一致,那只会搞混孩子的正误判断,也降低了孩子的学习兴趣,给小学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带来困难。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兴趣选择一两项加以培养,保持孩子对知识探索的渴望才是最重要的。
错误观念3:入学不适应,家长来包办
案例
贝贝是爷爷奶奶的心肝。自打贝贝上了小学,回家就愁眉苦脸,爱发脾气。原来老师每天留下的作业,忙坏了贪玩的贝贝。爷爷奶奶开始发愁了,他们觉得孩子刚入学,只要知道作业内容是什么就好,不用所有事情都自己做,让孩子不开心。于是爷爷奶奶当起了贝贝的“陪读”,模仿孩子歪歪扭扭的笔迹做完了半个学期的作业。贝贝开心了,可是期末考试的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
点评
小学是孩子系统地学习各科知识的开端,是为将来更深层次的学习打基础的阶段。因此,一定形式的、定量的课后作业是小学教学的延伸部分,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心疼孩子的爷爷奶奶采取包办代替的做法,会影响孩子独立学习、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并且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有影响。
在教学方式上,幼儿园和小学有较大的差异,家长要“硬下心肠”,帮助孩子适应这种差异,树立学习的信心。
错误观念4:小学教师不如幼儿园老师尽责
案例
玲玲是个性格内向,十分腼腆的小女孩。幸好幼儿园的陈老师对玲玲特别照顾,成了玲玲在幼儿园里的“好妈妈”,依恋有加。上了小学,一个班有四十几个同学,班主任对玲玲生活上的照顾也不如幼儿园的陈老师。玲玲感到很失落,性格越发孤僻内向了。玲玲的父母觉得这是小学班主任的错,她没有幼儿园陈老师那么尽责,她应该给予玲玲更多的关注,帮助孩子过好小学生活。
点评
幼儿园和小学除了学习形式不同,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在幼儿园里,教师是开展教学工作的教育者,也是孩子日常生活的照料者。在小学,教师的工作重点在教学而非保育。其次,幼儿园和小学在班级人数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教师无法顾及所有学生的所有方面,这和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发展特点——独立性渐渐增强是互为因果的。对于玲玲这样性格内向的孩子,家长应加以引导,使她将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转向到朝夕相处的同学身上,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幼小衔接中家长的角色定位
在幼小衔接的工作中,幼儿园的作用虽然非常重要,但毫无疑义,家长也担任着不可取代的角色。
一、家长是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者
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条件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幼儿园已适应的以游戏为主的活动形式变为以学校课堂学习为主的活动形式;幼儿由凡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很多事情要独立完成;平时上学,成人给予关注、照顾的时间大为减少。因此,需要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安全意识和自我服务意识,逐步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学会自己照料自己。
从大班起,家长就应有意识地进一步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制定作息时间表,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让孩子成为时间的主人。为了保证孩子每天有10小时的睡眠时间,家长可让孩子每天晚上9时前就寝,早上7时前起床,中午休息一会,以便接近小学的生活节奏。在制定时间表的过程中,家长要有意识地指导孩子将活动内容动静搭配,让孩子牢固树立完成作业后才能去玩的观念,促使孩子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家长还要教孩子掌握一些必需的生活技能,如自己穿脱衣服、刷牙洗脸洗澡、整理书包,会洗自己的饭盆,自理大小便,会保管自己的物品(包括学习用品、钥匙、衣物等),遇到困难会寻求帮助等。
训练孩子学会这些“身边的自立”
★设定闹钟;
★听到闹钟铃自己起床;
★自己穿好隔天晚上准备好的衣服,但父母可帮助检查鞋带是否系紧、衣服裤子是否穿反;
★知道起床后立即洗脸刷牙,并且照镜子检查洗刷得是否干净;
★养成早餐后上厕所的习惯;
★检查书包和其他应该携带的物品(父母若要确认,最好别让孩子知道,以免影响他的主动性);
★出门前和家人道别,回家后和家人打招呼;
★鞋子、书包和其他物品会放在固定的位置;
★知道家门钥匙的重要性,会小心保管,产生责任感;
★用洗手液或者肥皂洗干净自己的手,包括指甲;
★知道脏衣服脱下后应该放在固定的地方;
★吃饭姿势端正,会自如运用筷子,不挑食;
★会说“我吃完了,请慢用”。
二、家长是孩子学习兴趣的激发者
兴趣是人们探究事物和从事活动的最好老师。一个人对某事物感兴趣时,就会对它产生特别的注意,对该事物观察入微、了解透彻、记忆牢固。
有的家长在孩子上小学之前让孩子做数学题、认字、背诗,也不顾孩子能否接受,一味给孩子灌输,以为灌输的知识越多孩子在上小学后就会学得越好,使孩子的兴趣在填鸭式的教学中消失殆尽。其实,在入学之前孩子认识了多少个字并不重要,强迫孩子学习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从而不愿意学习。因此,如何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家长最应重视的问题。家长要引导孩子爱学、乐学,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把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好,并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周围的事物都抱着刨根问底的钻研态度。家长如能热情对待孩子的提问,引导孩子去认识、去探索,并引发更多的问题,那么孩子就会激发起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欲求,养成勤奋和刻苦学习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可能会问到“苹果为什么会掉到地上?”“灯为什么会发亮?”之类的问题,家长可不正面予以回答,而是与孩子共同去探究,如自己做实验,还可利用书籍、网络和向科技人员咨询以获得正确答案。这样,不仅使孩子掌握了问题的答案,还了解了实验探究的方法以及各种资源的使用方法。周而复始,孩子既积累了知识,又丰富了见识,真是一举数得。
三、家长是孩子注意力培养的领入者
注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无意注意,一种是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有目的的、需要意志控制的注意。在有意注意时,人的大脑会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时间长了会感到疲劳。孩子在幼儿期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
大班幼儿有意注意的保持时间只有7~15分钟,而小学一节课时间为40分钟,需要长时间保持专注的精神状态,所以很多孩子上小学后首先觉得上课时间太长,会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加之幼儿园的学习形式多样,内容生动活泼,孩子学习起来感觉轻松;而小学学习则是以集体授课为主,形式单一、枯燥,孩子会感到非常疲劳和不适应。因此,家长在孩子进入小学前要有意识地进行各种训练,延长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
孩子年龄小,注意力容易不集中或者是集中时间很短,这都是正常的,但孩子在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的专注力却时时令许多研究者惊讶和感慨。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与孩子多玩记忆游戏,如把图片反面朝上盖起来,一张张分别掀起再盖上,由家长说出其中一张图片的内容,孩子凭记忆正确地找出相应图片;在听故事前先向孩子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听,听完后回答,还可以要求他听完故事后把故事的内容复述给你听……这些活动在亲子互动的融洽环境下共同完成,不但能增强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加深亲子感情。
四、家长是孩子不良习惯的纠正者
人各有自己的习惯,有的人习惯睡觉之前阅读书报,有的人则习惯在临睡前欣赏优美的音乐,还有的人习惯对每件事情都怀有好奇心并都要得到明确的答复等。这些习惯有值得保留的,也有需要摒弃的。家长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发现有不良习惯就要马上制止,并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如喜欢躺在床上看书、趴在桌子上写字、写字时爱咬笔头、爱吮手指头等,这些虽然不是大毛病,但如果不及时改正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健康。
除以上提到的四个方面的角色之外,家长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营养学家”、“心理咨询顾问”、“社会交往的表率”等多种角色。相信只要家长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与才能,与幼儿园共同努力,将会使孩子顺利渡过幼小衔接的关键期,而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小学生。
做到了以上这些,再来给孩子做个小测试吧!
▼
一年级新生入学测试
1.观察:是否有礼貌,能主动和老师打招呼?是否热情大方?
标准:能主动说"老师好""老师再见",面带微笑,热情大方。(好)
在老师或家长提醒下能打招呼。(一般)
不打招呼,见人躲躲藏藏或毫无察觉。(较差)
2.指导学生准备说话,时间约为10分钟。
你在幼儿园里学过不少儿歌,也听过不少故事,说一个你最拿手的儿歌或故事。标准:仪态大方,叙述有表情,声音响亮,语句通顺连贯。(好)
声音响亮,语句通顺连贯。停顿自然,无明显读书腔。(较好)
能说完故事或儿歌,口齿清楚。(一般)
声音小,不能说完整。(较差)
3.指导学生写、说、答
1、写下你的名字。(观察读写姿势是否正确,不正确地提醒。)
2、看图说话。图上画了什么?看图说几句话,能说一段话更好。标准:能说完整的一段话,语句连贯通顺。(好)
能说几句话,语句通顺。(较好)
能说一两句话,句子通顺。(一般)
语句不通顺,不完整,画面内容未说清楚。 (较差)
4.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参考:(任选1-2题)
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为什么?
你会打电话吗?如果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该怎么做?
如果在外面你和爸爸妈妈走散了,你怎么办?
你参加兴趣班吗?如果参加,是什么内容?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
夏天来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爸爸妈妈或家中其他人生病的时候,你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