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读】如何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我不敢说陪伴孩子有何技巧可循,因为这个课题更接近于道而非术,但我愿意根香自己陪伴孩子的个中感受和体悟。
孩子发泄情绪时要纯然的接受和理解
作为陪伴者需要做到纯然的陪伴,纯然的听,纯然的看,纯然的感受,这样做的木渎是让我们与孩子连接上。有爱的孩子会富有安全感,他的状态是饱满而自信的。
有一次,小宝因为“愤怒的小鸟”气球不小心飞走了不停大哭,我搂过他对他说:“宝贝,气球飞走了你很难过。”小宝含着泪点点头说:“我不想让它飞,我已经拿好了,它还是飞了。”“是的,你并不想让它飞,可是不小心它还是飞了,你很舍不得。”说到他的痛处,他又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我继续说:“我爱你宝贝,难过就哭吧,我会一直陪着你。”“哇……”小宝狠狠地哭起来,我接着他能感觉到他身体里的负面情绪一点一点在释放。过了一会儿他停止了哭,抹了抹眼泪对我说:“好了我哭完了”
孩子负面情绪的背后一定有他的原因,我们只要理解并爱着他,负面情绪就不会滞留在孩子体内。很多时候,我们就这样充当着孩子情绪陪伴者,让他知道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和他在一起,这很重要。
孩子工作时的陪伴要坚守“无为”
绘画、手工、阅读、操作都属于工作性活动。这类活动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他们在工作中能获得高峰体验,并由此产生满足愉悦感,从而能发展心智。这些活动要求陪伴者成为观察者,放下想要用自己的经验去教授孩子的欲望,不要打扰孩子,让他们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
3岁多的时候,小宝能够一个人沉浸在绘画中,我只需静静陪伴在旁。他总是从容地用自己的视觉去表现自己想象中的世界,他画的动物长着人的脸,他画的人物活或许没有躯干,他画的马拥有数不清的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形象的感觉还处于概念中,他们的观察能力是从概念到具体的细节慢慢培养起来的。当小宝的绘画工作满足了他要表达的欲望时,他会乐于与我分享他画的故事。我从不试图去纠正他画的马应该四条腿,也不做任何无意义的评价,只是很享受的听着他的叙说。可以肯定地说,小宝从来只为满足自己而画,不为取悦他人而画。
孩子游戏的时候陪伴者要积极“有为”
过家家、打仗、捉迷藏,所有有情节扮演的活动都是游戏,现在的家庭多数是一个孩子,因为没有其他同伴,很多时候孩子就需要父母一起游戏。这种情况陪伴者就是游戏的参与者。家长要放下身段,同到孩童时期,与孩子打成一片。往往做父母的不愿意和孩子游戏,认为着有失家长的做派,没有了权威感。我对此不敢苟同,父母的权威感是建立在孩子对父母的信赖之上,而非不平等的仰望之上。
有一次,我在电梯遇见一个男孩和他的妈妈,男孩用手指对着妈妈做射击状,妈妈见了生气的制止他。我知道哪位妈妈的感觉是孩子不尊重她,“小我”受损了。其实孩子没有大人想的那么复杂,他只是想游戏。男孩没有得到妈妈的积极回应,他见到我饶有兴趣的望着他,续而向我做射击的动作,我马上装作被射中的样子:“啊啊,我受伤啦。”我的反应出乎他的意料,男孩高兴的笑了,我从他放着光的眼睛里读懂了三个字:自己人。我清楚,这一刻我和这个孩子的心连接上了。孩子提问的时候陪伴者要诚实而耐心
每个孩子的脑袋里都装着稀奇古怪的问题。做父母经常要接受孩子的提问。
小宝的提问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会回答问题
比如:“为什么会有黑夜和白天?”我会尽量用他懂的词语去解释。
第二种是不会回答的问题
比如“为什么海军的衣服是白色的?”我的做法是诚实地告诉他“这个问题我也不了解,建议查看一下《百科全书》”遇到不会答得问题我没觉得有什么面子上过不去的,我承认自己的知识有限,可以和孩子一起增长知识也不错。
第三种是反复问的问题
有段时间小宝反复问:“人为什么要死?”约到这种情况需要耐心,大多数成人不愿谈论生死,而孩子在这个问题上反复询问,可能父母一不耐烦就会说“不是已经回答了嘛,怎么还问呢!”我的心里也有这种声音,但我知道小宝反复地问一定有他的原因,可能是他觉察到我对这个问题的敏感或是烦躁,于是我调整了自己,每次他问我都当做一个新的问题认真的回答。过了一段日子,小宝的好奇心转移到别处,这个问题就告一段落了。
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很多时候孩子能给予我们的正面力量远比我们想象的大很多,我们需要提升我们的生命能量来追赶孩子的成长脚步,让陪伴时刻滋养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