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短跑
不能因为我们的短视,误把人生的长跑视为短跑;不能因为我们的无知,错把孩子看成学习的机器;更不能因为我们的功利,剥夺孩子最宝贵的童年。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乎,幼儿园要学习小学的知识,家长忙着为孩子报名各种兴趣班、辅导班。一场对孩子童年的掠夺正在进行。结果:忙坏了家长,累坏了孩子。
一天,我去拜访原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他讲了这样一件事:
一次,柳斌主任去某地考察教育。当地一个人非要见他,说他能让3岁的孩子学会3000个字。柳主任不想见他。在一次考察结束时,这个人竟带了一群3岁的孩子和一群记者在门口等他。说:柳主任,你随便考,看这些孩子是不是能认识3000字。
柳主任说,你让孩子和记者都回去,我单独跟你谈。
柳主任对这个人说,我相信,你的每个孩子都能认识3000字,这无非是训练的结果,小狗训练多次还会算算术呢!可这对孩子有什么意义?《毛泽东选集》也只有2700多个字,你让一个3岁的孩子学会3000字,他干什么用?他会思维吗?而你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孩子一去不复返的童年!
柳主任痛心地说:这种以孩子童年为代价的“起跑”,是误人子弟的。人生不是短跑,人生是马拉松,起跑快出几秒对漫长的长跑来说是不起作用的。
展望今天的教育现状,分数承载了太多的期望;学习承受了太重的压力;童年背负了沉重的包袱。在不少地方,学习活动常常远离了学习者的现实生活;整齐划一的学习任务,偏离了学习者的兴趣、爱好、自主性、以及承受能力的差异;学习活动的要求常常违背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这种现象能说是符合教育合理性、科学性的要求吗?能说是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吗?
希望家长们从急功近利的泥潭里跳出来,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错误理论的误导下走出来,不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不对孩子施加过大的心理压力,每个家庭都要努力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创造有利于孩子愉快成长的家庭文化环境。
记得爱因斯坦曾说过:“走出校门,能记住的才是教育。”
仔细想一想,你一生的学习生涯,究竟给你留下的是什么?什么东西让你记得住,忘不了,用得上?
想一想,今天的父母最看重孩子什么?不是如何做人做事,不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仅仅是智力。婴幼儿时期主要任务是玩,在玩耍中让他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而我们却逼他们学。学写字、学拼音、学外语。为了出“神童”,用大量的练习占据孩子玩的时间。
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书中曾经强调,教育儿童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否则就会导致不良后果。因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批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人民教育杂志社总编辑傅国亮讲了这样一件事:印度一个叫辛格的4岁孩子,参加马拉松比赛,跑完了42公里。5岁时,他的家人准备让他跑50公里,超过马拉松。正当人们在兴奋地迎接“马拉松神童”诞生时,印度政府出面干预了。政府派人封锁了50公里长跑的道路。他们说:我们宁愿要个普通的孩子,也不要神童。印度政府这种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实在令人钦佩。
这个故事使我想起几年前媒体热炒的一个中国几岁的小女孩,从海南跑步来北京,她的父亲骑车“督战”,声称要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引起哗然,许多人认为,这简直是对孩子童年的摧残!
不能因为我们的短视,误把人生的长跑视为短跑;不能因为我们的无知,错把孩子看成学习的机器;更不能因为我们的功利,剥夺孩子最宝贵的童年。如果我们不尽快觉醒,那些没有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最终将输在“终点线”上。我们不想看到那一天。
在人生的路上,任何时候出发都不晚。
万婴再铸五环、2012闪耀星城,即将隆重推出先锋东外滩园、藏珑国际园、新城新世界园、米兰春天园、恒基凯旋门园五所高品质幼儿园,提前报名,优惠多多!万婴长沙幼儿园咨询热线:400—889—7000,欢迎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