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咨询  连锁加盟

教研中心

 
  英语天地
  专家团队
  心理咨询
  教研天地
  育儿宝典
  0~1 岁
  1~2 岁
  2~3 岁
  3~4 岁
  4~5 岁
  5~6 岁

当前位置:首页 >> 长沙幼儿教育 >> 教研天地 >> 正文

  【长沙市教育局2014年幼儿园论文竞赛我机构获奖论文集】——幼儿告状行为的探析与对策  

【长沙市教育局2014年幼儿园论文竞赛我机构获奖论文集】——幼儿告状行为的探析与对策

万婴教育机构 万婴曙光幼儿园 朱婷婷 2014-9-28 15:40:40

中文摘要:幼儿告状行为策略研究是幼儿告状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领域中一项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根据幼儿使用告状策略的出发点,可将幼儿的告状行为策略分为三种类型:以自我为导向的告状策略、以他人为导向的告状策略和以规则为导向的告状策略。研究者发现,以规则为导向的告状策略是幼儿使用最多的策略。幼儿告状策略随幼儿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由单一化转向复杂化。由于在幼儿园孩子告状行为较多,所以如果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处理不好,势必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会影响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处理好幼儿的告状行为显得尤为重要,并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告状行为;原因分析;对策

一、引言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界定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老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老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1】在幼儿时期孩子的认识水平低,生活经验缺乏,各种心理过程,特别是认知处理过程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性等还很差,依赖性较强。因而,他们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不能进行完整的、全面的评价,也不能应付和处理发生在他们身上或周围的问题。而成人特别是幼儿老师是他们心中的权威,幼儿一旦出现问题或遭到挫折,他们的告状行为便会频繁出现。据刘晶波的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令老师们应接不暇,又忙又累。孩子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老师不可等闲视之,应引起重视。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个案描述及分析
(一)以自我为导向的告状个案描述及分析
        以自我为导向的告状指幼儿向老师告状时仅仅关注自己单方面的利益。幼儿在需要获得他人的帮助,试图改变对方的行为以符合自己的意愿时经常采用此类策略。【2】比如幼儿为了获得某种物品的使用权而向老师请求、撒娇;为了获得老师的帮助,他们反复告状、耐心等待;觉得自己在某方面比同伴强而向老师告状炫耀。
        案例1 在中班游戏活动益智区的区角活动中,我们班小睿正高兴地在益智区中玩雪花片,一边拼插,还一边嘀咕着要怎么拼出一个漂亮的城堡。正在一旁玩的冰冰,看到了小睿拼插的“城堡”,觉得非常漂亮,就想抢过来给自己玩。小睿这个时候拼命地保护自己的“城堡”,并大声呵斥说:“这是我的,你们谁也不能要!”见此情景,冰冰马上就跑到老师这告状:“老师,你看小睿有那么多雪花片,她不会分享,不肯给我一点点……!”冰冰一边撒娇一边向我告状。小睿这时也很生气地说:“朱老师,睿睿是他抢我的玩具,这雪花片是我的,凭什么要给他,他还没有礼貌呢……”
        案例2 中班晨间活动时,我班幼儿多多拿着他心爱的小汽车玩具在玩,一旁的科科很喜欢也想玩,就想从他手里抢过来。多多低着头使劲抓着不放。“算了,这种小汽车的玩具,我们家有好多的,有什么好玩的!我明天就带过来玩,我也不给你玩”,科科边说边推多多。这个时候,多多就哭着过来,紧紧拿着他的玩具小汽车跑到老师这来告状:“朱老师,科科欺负我!他刚刚还推我!”见老师忙于手头的工作一时没有回应,他于是就大声地边抽泣边说:“朱老师,你看科科他刚刚打我!”
以上两个案例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特征:告状者在告状过程中关注的都是自己的利益。案例1中的冰冰为了得到雪花片而采用撒娇、解释等策略向老师告状求助,案例1中的小睿觉得自己受了委屈也跑过来告状,案例2中的多多希望老师能制止科科的欺负行为,于是采用反复告状、耐心等待等策略向老师告状。  
(二)以他人为导向的告状
        以他人为导向的告状指的是幼儿向老师告状是基于他人某种“不当”行为,他们告状的目的并非为了让老师惩罚对方或制止对方的行为,只是想对他人的某种“不当”行为进行一番描述。【3】如幼儿看到同伴把本子画得乱七八糟、看到同伴在跳舞时乱蹦乱跳等行为,他们采用消极评价、嘲笑、诉苦等策略向老师告状。
        案例3 中班游戏活动时,我们班其它别的小朋友都已参加分组游戏活动,蓁蓁却被各组同伴拒绝了。听,孩子们是怎么对老师说的:“朱老师,蓁蓁他什么都不会,我们不想和她在一起玩,。”“朱老师,蓁蓁她老是发呆,站在一旁,喊她过来玩,她也不动一下的,你不用管她!”“还有,我刚刚把她拉过来玩,她还自己哭起来,真是的!”……
这一案例中的幼儿均采用以他人为导向的策略向老师告状。
(三)以规则为导向的告状
        以规则为导向的告状指的是幼儿向老师告状是为了维护班级常规。【4】幼儿园的规则要求体现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幼儿对规则有一种刻板的认识:“规则”就是“规则”,是不容更改和置疑的。因此,一旦同伴出现“违规”行为,他们经常会采用解释说理、提示等策略向老师告状。
        案例4 吃早餐时,老师要求小朋友们一边喝粥,一边吃肉包,这样干稀搭配,更营养、更健康。一旁的睿睿见状,指着正在喝粥的蛋蛋向老师告状:“朱老师,你看他只喝粥,他不吃肉包呢!”老师因忙着给刚来园的小朋友打早餐,没来及回应他。睿睿就跑到老师面前大声告状:“朱老师,你看他只喝粥,他不吃肉包,他不听老师的话,不是好孩子!”
        上述案例中的蛋蛋违背了老师“一边喝粥,一边吃肉包”这一要求,于是,睿睿就采用提示的策略向老师告状。老师没有及时回应他,他就继续向老师解释说明,抱怨对方的“违规”行为。对处于“道德实在论”阶段的中班幼儿来说,凡是老师要求的都是对的,不按老师的要求做就是错的,就不是“好孩子”。因此,作为班级规则的“忠实拥护者”,他们会“检举”他人的违纪行为,并以实际行动进行干预,以维护“规则”的严肃性。
        为了更精确地把握幼儿告状策略,相关研究者对三种告状策略类型的分布状况作了进一步考察。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三种策略在同一事件中可能存在相互交叉的现象,也就是说同一事件中可能同时包含上述的两种甚至三种策略。在实践中,我们老师也要根据事件中的主要策略进行划分。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为了求得老师公正解决纠纷或请求保护而产生
        这类告状行为在幼儿的告状行为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之间可能会出现一些意见不和、争夺玩具、互相冲撞、以强凌弱等纠纷。当这些纠纷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方或双方就会告诉老师,以求得老师的公证裁决或给予保护。【5】
(二)为了试探老师对某件事情或某一行为的态度而产生
        有的幼儿并未与谁发生冲突,而是告某人发生了某一行为。【6】例如,告某一幼儿“椅子没有压在蒙氏线上”等。幼儿进行这一类告状的目的是试探一下老师对某一行为的态度,然后作为自己是否进行同样行为的依据。假若老师对该行为持肯定态度,那么,告状的幼儿就会马上做出类似的行为。
(三)为打抱不平或维护纪律而产生
        有的幼儿告状,既不是因为自己与他人发生了纠纷,也不是为了自己的行为寻找依据,而是代人告状或检举其他人的违纪行为。【7】例如,当甲某与乙某发生纠纷时,就会有幼儿到老师那里告状:“甲某又欺负乙某了”,或者“甲某与乙某又打起来了”。告状时出于对甲某行为的不满和对乙某的同情,其目的是求得老师对甲某的批评和对乙某的安慰。
(四)为了逃避责任或惧怕老师批评而产生
        有的幼儿由于平时受父母的溺爱和娇惯,从小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形成了不健康的人格,如自私、任性、固执、缺乏友爱和互助合作的精神,攻击性强、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等。他们往往是引发矛盾或冲突的直接责任者,但由于惧怕老师的批评和同伴的指责,为了逃避责任,他们会主动先找老师告状,推卸自己的责任。【8】
(五)由于嫉妒别人而产生
        由于幼儿也有一定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喜欢争强好胜。对幼儿的这种心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会失去应有的积极意义,而走向消极的一面。【9】例如,有的幼儿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时候,他(她)并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缩小相互之间的差距,而是通过告状来贬低他人,抬高自己。在这一方面,女孩表现得相对比较明显一些。

四、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策略
        通过对幼儿各种告状行为的分析得知,幼儿对于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事情的评价多依赖于成年人的态度。到了后期,他们的评价就有了自己的观点,也有了批判性,对成年人的依赖性也有所降低。所以,无论从其依赖性来讲还是从其批判性来讲,老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处理,必然会影响幼儿健康心理与人格的形成。因此,建议对幼儿园老师以及家长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要认真对待,妥善处理,切不可应付了事。
(一)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区别对待
(1)求助类告状
         这是幼儿为了求得老师公正解决纠纷或请求老师保护自己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它在幼儿的告状行为中占很大比例。【10】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之间可能出现意见不合、争夺玩具、互相冲撞、以强凌弱等事件。当这些事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方或双方就会向老师告状。例如,班里的小睿是个女孩,性格外向,又特别喜欢跟别人一起玩,但每一次跟别人玩的时候,又经常会起冲突,她经常会跑到老师面前“告状”:“朱老师,上课的时候,冰冰他总是和我说话,我不理他,他还打我。“朱老师,科科抢了我的书。”……小睿的这种“告状”,实际上是希望老师帮助劝说冰冰不要找她说话,不要碰她,帮助她向科科要回她的书,并不是希望老师惩罚被告。
案例描述:4岁的小白平时就很胆小,现在上幼儿园快两年了,还经常是上一两天幼儿园,就请几天假,经常因为在幼儿园跟小朋友相处不愉快,而不来上幼儿园。因为在幼儿园总有别的小朋友和她抢玩具,她抢不过经常哭脸。有时还经常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生气好久。回家后就很不高兴地向妈妈告状,说不想去幼儿园了,因为在幼儿园没有朋友,小朋友们都欺负她。
        家长应对策略:一方面,妈妈安慰小白说,如果别人抢你玩具,你就告诉老师。另一方面,妈妈也去找到幼儿园老师“告状”,请老师特别关注一下生性胆小的小白。
4岁左右的孩子其实也有自己的“ 小思想”,和同龄人一起玩的时候不时会出现一些小摩擦。有些孩子 当感觉自己受了委屈、处于劣势的时候,第一时间便要向家长求助。实际上,孩子的这类告状,除了宣泄紧张情绪之外,同时也期待通过大人的“干预”帮助解决矛盾。一般而言,胆小性格的孩子因为缺乏安全感,常会因为受欺负而告状。小白妈妈的做法可圈可点,立即安抚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未必非要去找幼儿园老师请求帮助。教育心理学认为:几十名年龄相仿的学生相处在一起,由于性格、志趣、气质各不相同,磨合中产生矛盾冲突是必然的,而这些矛盾绝大多数是非原则性的,孩子们是能够自行化解的。因此,建议小白妈妈尽量启发孩子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比如主动邀请“被告”孩子来家中玩,建议与他建立友好关系等。所以每次孩子告状的时候,家长们都要问她:“小白宝贝,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把问题抛给孩子,我们要让她知道,除了发泄情绪之外,还要学着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长此以往,孩子便会变得勤于思考,独立自主了。
(2)询问类告状
        幼儿自己不明确老师的要求或意图,不确定同伴的行为是否违背了老师的要求或意图而产生的告状行为。【11】如在绘画课上,老师在教大家用几何图形画小房子,晨晨见铭铭在小房子旁边画了小花、小草和小鸡,觉得挺好看的,于是举手报告:“朱老师,铭铭在小房子旁边画了小花、小草和小鸡。”于是我就说:“我只要求画小房子。画完了的,画上小花、小草也可以。”晨晨听后,满意地坐下也画起花草来。晨晨的“告状”实质上是在向老师探问“我可不可以画花草或别的什么”
询问类的告状。如在听故事时,萱萱告诉老师“噜噜在说话”,这时候幼儿的“告状”实际上就是一种询问,他们希望老师能对“被告”的行为做出解释;发现老师“毫无反应”之后,讲话的孩子逐渐多起来,最后连告状的孩子也奈不住了,遇到这样的告状,老师要及时肯定孩子的积极方面,以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我们可以表扬孩子说:“萱萱海认真听故事,不讲话,真是个好孩子!”这也是培养儿童的正确判断力和克制力,同时也通过榜样的作用,让好的行为得到张扬,遏止一些不良行为。
如“黑板上的字是某某叫我擦的”,这类告状都是孩子在做错事情以后,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试图推卸责任或者逃避惩罚。这时老师就要分清责任,该惩罚的绝不姑息。同时要让本以为告了别人的状自己就没事的孩子认识到:把责任推给别人是不对的。
(3)“检举揭发”类告状。
        妞妞抬起头,弯着小脑袋:“朱老师,童童把线画在外面去了。”这种行为不宜鼓励,更不能当着“告状”孩子的面批评另一个孩子。要防止幼儿因为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或怀有嫉妒心理而乱告状,这会使孩子的心理畸形发展。【12】并且老师对这种告状行为及时纠正,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日常生活中,幼儿因纠纷而产生各种告状行为,我们老师要认真听取孩子的告状,全面而细致地调查孩子们争吵控告的原因,弄清争吵的原委。因为如果对孩子的告状不予理睬,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会使孩子产生压抑感。但如果我们总是一味的袒护孩子,久而久之他们会把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告到老师那里,会逐渐形成遇事爱找茬,心胸狭窄等不良心态。所以老师在了解纠纷的原因后,要认真调解加以解决,对那些持强凌弱的幼儿加以批评,对被欺负者给以安慰和保护。
案例描述:5岁的轩轩似乎特别注意小朋友与成人父母在行为标准上的差异,总是跟妈妈告状:“为什么爸爸昨晚看球赛那么晚你不管,我要看动画片一过8点就不让?”或者是“为什么吸烟有害,爸爸还总是吸烟?”等等,这时轩轩妈妈通常会觉得很头疼,不知怎么解释才好。
轩轩妈妈对策:妈妈会敷衍飞飞说,爸爸这样做不对,妈妈会批评他;或者说,等轩轩长大了就可以像爸爸那样了。
儿童的告状性质与成人完全不同,这说明他们开始有了进行是非判断的意识。因为三四岁的孩子已经能记住父母定下的规矩了,如他们记得妈妈规定爸爸不能抽烟,所有人吃饭前必须先洗手等,他们无条件地相信它们的权威性并形成一种“秩序感”,一旦谁没有按照自己熟悉的规则去做,他们就会觉得难以理解。碰到这种类型的“告状”,应首先对孩子的行为予以肯定,这也是培养儿童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和良好的克制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孩子告成年人的状,父母也要引以为戒,只有规范好自己的行为,父母才能成为孩子们成长的榜样。比如轩轩妈妈除了对孩子肯定之外,还要采取积极的处理办法,比如当着孩子的面,让爸爸把烟都交出来,并说明抽烟是有害健康的,从而让孩子知道一些正确的规则是应该遵守和坚持的。有些孩子告发别人缺点的同时,自己身上也偏偏有这些毛病,因此家长反而可以借此机会对孩子 “因势利导”,“××这样做不对,你会怎么做呢?”鼓励孩子说出正确的行为,帮助孩子把“被告”当做镜子反思自己的不足,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老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态度
        首先分析幼儿告状的心理有以下几种:
1、同情心驱使
        幼儿懂得一些初步的道德观念,知道良好行为和不良好行为的区别,一般能分清行为的是非、好坏。【13】例如,我班的豆豆看见冰冰打宸宸,马上跑来告诉我,并且指给我看。我立即过去制止他,并表扬了豆豆。我还告诉他以后要先拉开打人的小朋友,再告诉老师。豆豆的表现说明,他遇到欺负人的不良现象时,会产生同情心和正义感,并向老师报告。对这样的告状,老师在把问题调查清楚后,对于敢于指出并制止别人不良行为的幼儿予以表扬,并向全体幼儿指出打人是错误的。
2、因嫉妒、好胜
        当幼儿看到他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自己当时却无法拥有或胜过时,产生了不安、烦恼、痛苦、怨恨等负性情绪,并企图破坏他人的优越状况,这会激发幼儿告状行为。【14】由于3~6岁的幼儿也有一定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喜欢争强好胜。对幼儿的这种心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会失去应有的积极意义,而走向消极的一面。如,一次手工课上,彩虹不会折房子,就在位子上喊:“朱老师,我不会折!”我让她跟着贝贝学,可她不认真学,反过来却告状说:“朱老师,贝贝她不教我,她自己一个人在折房子。”我弄清事实后,对她说:“你要认真学,比贝贝折的还要好。”她承认了错误,虚心的和贝贝学起了折帽子。这种因自尊、好胜而产生的嫉妒心理,通过正确引导会成为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
3、为表现自己
        每个幼儿天生都具有“我要做个好孩子”的倾向,幼儿对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但对老师的评价非常重视,特别希望从老师这里得到一些肯定的评价。通常为了满足表现欲望,不分场合。【15】如,我班的萱萱聪明伶俐。一次,语言课上我请幼儿到前面表演儿歌,因为没有叫到她,她就不高兴的说:“朱老师,我刚刚都举了手,你为什么不叫我呢?”当看到别人说错时,她马上就站起来大声说:“她说错了!”一脸得意的样子。遇到这种情况我立即制止了她的告状,让她坐下。下课之后,我就慢慢和她谈话,告诉她上课不要随便讲话,即便是要说也要先举手,要先经过老师允许了才能说。
针对以上几种不同的心理情况我们老师和家长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沟通和策略。必须要有以下几种态度:
1、宽容的态度
        身教重于言教,老师要从生活中让孩子体会到宽容的乐趣。关于发现别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不是处处处心积虑的别人的茬
2、明确的态度
        太喜欢告状,一方面是孩子不自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孩子太过于自我的表现。父母在处理孩子告状行为中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态度,不要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三)老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
告状现象在幼儿一日活动中都很常见,幼儿告状不完全是坏事,它也是积极的表现,反应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老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必须慎之又慎对待幼儿的告状,孩子们很在意老师对自己行为的态度,不管是赞许还是谴责、肯定还是否定。都成了孩子门判断是非曲直、善恶好坏的最高标准。在幼儿的眼里,老师是最受崇拜的、是最可信赖的,只有老师才是最公正的法官。
(1)组织幼儿观察影视动画、听故事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从而丰富幼儿是非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进而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
(2)可组织幼儿通过谈话、讨论等形式,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来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独立处理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而减少幼儿告状行为。同时还要交给幼儿一些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策略,如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谦让等。
(3)通过同伴间的交往,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幼儿的告状一部分是由不能很好的分享同一件物品而产生的.培养幼儿懂得分享,必定会减少告状次数,老师要尽量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和空间,鼓励和启发幼儿参与活动时互相交流、协商,引导幼儿学会分享,懂得分享,让同伴直接用商量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五、结束语
        幼儿发生告状行为时,切莫等闲视之。事实上,只要我们教育引导得当,它还能帮助我们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和心理需要,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成效显著。相信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共同的努力,孩子会得到改变的。总之,老师要重视幼儿的告状,只要老师做个有心人就不难发现,爱告状的孩子总不乏可爱之处,(如:关心他人、有一定的正义感等)。不管幼儿因什么原因而告状,老师有要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应付,在了解情况后,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为孩子日后成为“社会的人”和“健康的人”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4】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9-52,71,85,160.
【5】-【7】吴爱兰. 幼儿“告状”浅析〔J〕. 徽州师专学报,1996,(12)
【8】-【9】王春燕.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山东教育,2002,(7-8)
【10】-【12】王蕾; 吕晓捷; 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 [J]. 山东教育(幼教刊) 2006年第12期
【13】-【15】赵连娣,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探析[J].山西教育,2004,(15)

责任编辑: jyzxadmin
 

版权所有 ©湖南万婴教育机构 技术支持:康曼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