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教育局2014年幼儿园论文竞赛我机构获奖论文集】——静待花开
——如何帮新入园幼儿度过入园焦虑期
中文摘要:幼儿教育事业是播种的事业,每个幼儿都是一颗正待发芽的种子,如果她是花,就一定会有属于他的花期,也许其他的花早已竞相开放,姹紫嫣红,好不热闹,但总有那么几株让人心急等待,频频担忧,迟迟不开,作为老师,作为家长请相信如果他是一颗种子就总会有发芽的时候,只是时间不同而已,也许他不是花,他原本就是一颗参天大树。给他足够的时间、足够的耐心、足够的呵护,他一定会发芽长大。
关键词:新生入园 分离焦虑 缓解情绪 平安度过
每次开新班都会在教室门口听到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妈妈早点来接我”,或者是“我不上幼儿园”、“我要回家”,也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抱着妈妈的脖子就是不松手,妈妈一边给孩子做工作一边和孩子一起流眼泪。老师好不容易把孩子抱在手上带进教室,孩子在里面哭喊,家长在外面一边从窗户外向里看,一边抹眼泪。
在《纲要》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实际的工作还是良好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幼儿发展的促进者。它赋予了我们幼儿教师众多崇高的意义,督促我们去树立和维护自身良好形象。但同时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今天某某家长说孩子回家像没吃饭样的吃了很多东西,明天某某老师虐待幼儿,家长们的恐慌和质疑接踵而来,压力在瞬间扑面而来。在完成一日带班工作的同时还要面对家长的各种猜疑和恐慌。什么时候家长才能完全的放心?什么时候家园互动配合得天衣无缝呢?我认为当孩子能够高高兴兴来上幼儿园了,说我喜欢XX老师的时候,就是我们标志我们育人成功,家园合作成功的时候。
对于2-3岁的幼儿来说,上幼儿园是一件令人既兴奋又有点儿困难的事,尤其是初入园的幼儿,第一次要与家人分开一段时间的确不太容易,从一个熟悉的、众多亲人围着转的小家来到一个全新的、陌生的大家,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朋友、陌生的交往方式,众多的陌生会让新生幼儿感到紧张、害怕、烦躁、自闭。等等一些不适应的情况都称为入园焦虑期。这个不适应的过程有长有短,因人而异。所谓入园初期焦虑就是指幼儿在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亲人而导致的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负性情绪。适度的焦虑情绪是幼儿“家园过渡”的正常表现。一般会在教师、亲人的安抚、劝慰下经过3至5天就能消除,从而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其情绪表现也不激烈。而焦虑比较严重的孩子,则表现特殊,一时难以接受成人的安抚、劝慰,持续时间长,如果孩子较长时间里都处于严重的分离焦虑中,会破坏其正常生活,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孩子们的哭闹也会牵动家长们的心,他们吃不好饭,上不好班,甚至陪着孩子掉眼泪。为了减少托班幼儿入园初期的分离焦虑,有效的缩短入园适应期,使家长们能放心的送孩子入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幼儿入园焦虑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分离焦虑:是指孩子于他所依附的人或最初照顾他的人分离时,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拒绝分离。
2.陌生人焦虑:面对面的亲子关系是任何关系无法取代的。而在幼儿园中,孩子面对的是陌生的老师和小朋友,交往对象的变化性和非固定性使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固定,无法形成象家庭中那样一对一相对不变的关系。
3.孩子生活规律、方式的变化:在家里孩子生活缺乏一定的规律,随意性很大。想喝就喝、想睡就睡。幼儿园有规律的生活打乱了孩子原本的秩序感,使孩子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4.家长焦虑情绪对孩子的影响:孩子刚入托时情绪压抑紧张,哭闹、念叨着回家、晚上做梦哭喊等表现,常常会牵动家长恻隐之心。有的家长难以控制情绪,会和孩子一起流泪,不忍离去。有的家长在门口,或在窗外窥看。回到家中对孩子说一些隐性消极的语言,(如不知道今天老师对宝宝好不好?有小朋友打了宝宝没有?不知道老师会不会喂宝宝吃饭?等等。)家长自身情绪对孩子有很大影响。
二、新生幼儿分离性焦虑的表现及类型:
通过《新生调查问卷》、入园前家访、半日亲子园中的表现及托儿入园初的表现。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尝试将入园焦虑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种。
1.依赖性较强:此类托儿表现为对亲人依赖性极强,与亲人分离后大哭大闹,央求老师去帮助他找亲人,没有一点安全感。就像我们班的蒋晨翔,欧阳宇轩。在楼下都能听到他们叫要找妈妈,要找外婆的声音。
2.自理能力较差:不会用勺吃饭,不会穿鞋,不会喊大小便,经常尿裤子。不会用杯子喝水。就像我们班的龙子琪宝宝,来到时候都是系着尿不湿来的。每天都是喊着要老师反复听才能听得懂的要找外婆,找外公。
3.交往意识较差:经常招惹小朋友,与小朋友争抢玩具。看到喜欢的直接拿,不管那个东西是否其他小朋友在玩。
4.规则意识较差:不合群,到处乱跑,想上哪就上哪,经常一个人跑出去。随意自己去拿玩具。
5.孤僻性较强:不愿与老师小朋友在一起,紧紧地抓住自己熟悉的物品,不愿接受老师的安慰。就像李佳蕴宝宝,不愿接受新的老师新的朋友,新的事物,每天想的就是要爷爷来接。
三、多元互动新生幼儿分离性焦虑的缓解策略:
从上述的案例与原因的分析中得知,我们有必要对家长和孩子分离焦虑引起足够的重视,运用多种缓解策略去调整和改变家长和孩子焦虑情绪。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第一主要与孩子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能力有关。第二我们认为主要是与环境的变化、保教人员的教养态度、家长的教育行为和孩子自身的因素有关联。从理论层面分析:孩子分离焦虑的出现,主要与提取记忆的能力、比较过去与现在的能力、预期可能在最近发生的事件的能力三方面重要的认知能力有关。第三是家长的因素,是家长的溺爱和家长的过度严厉及家长的期望值太高,急于求成的心态。第四孩子自身的因素造成。孩子自身独立自理能力的欠缺是一方面原因,情绪不稳定,有强烈的情感依恋对象,对一些生活自理的能力表现出无奈和焦虑。还有是性格内向的孩子,不太愿意亲近教师和同伴,不愿参与各类活动。
(一)教师营造爱的氛围,有爱才安心。
爱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像空气一样必不可少,是大千世界万般可能的开始。陌生的环境是让孩子感到害怕、紧张、不安才会哭会闹。
1.入园前老师上门家访,和幼儿在家做游戏,和孩子的父母友善的交流、沟通,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和生活规律,让幼儿从心理上认可你,觉得你是父母的朋友而相信你。
2.来园后,每天早晨教师做好入园接待工作,稳定幼儿情绪。幼儿入园时的情绪,往往会影响到一整天。因此,老师应该把接待工作做好。幼儿入园时我们班的老师都是亲切的蹲下来直呼幼儿乳名。像妈妈一样的拥抱他们,给以抚慰和鼓励;给他们拿喜欢的玩具并当着孩子的面要家长下午早些来园接幼儿,使他们感到温暖和安全。对于哭闹的幼儿提醒家长一定要果断,把孩子交给老师后立即跟孩子告别,千万不可以粘粘糊糊。更不可以因为孩子哭闹就将他带回家,那样,孩子就更不喜欢上幼儿园了。老师还应善于关心那些虽然不哭,但内心焦虑不安的孩子,使自己尽快地成为幼儿依恋的对象,产生信任感,这样会降低幼儿的焦虑情绪。
3.与教师建立依恋和信任感。从喜欢一个老师开始进而喜欢上幼儿园。因为在陌生的环境里,幼儿最容易失去安全感,老师要始终在幼儿身旁细心照料,让幼儿感到时时刻刻有老师存在,这样他们会感到安全一些,老师处处关心和体贴他们,及时帮助和解决他们的困难与要求,使孩子乐意接近老师,建立起依恋与信任,培养他们的安全感。如经常问一下幼儿渴不渴、饿不饿,要不要大小便,对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幼儿,及时帮助入厕。对有哭闹行为的孩子,可以给他们喂饭,抱着哄他们入睡,使幼儿觉得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慢慢消除他们对幼儿园的陌生感。幼儿早期,触觉较为敏感,多与幼儿肌肤相亲,如摸摸幼儿的小脑袋、拉拉幼儿的小手、抱抱他、亲亲他等,都可让幼儿对老师产生深深的亲切感和依念感。老师决不能用尖利的甚至恶狠狠的语言去恐吓孩子,如“再哭,把你一个人锁到一间屋子里去”等恐吓语言是必须防止的。这样做或许一时也能奏效,但要知道这会造成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不良后果,使孩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老师抱有畏惧感和不信任感。对于不再哭闹的孩子,老师要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如贴五角星和适时奖励小红花,培养他们爱上幼儿园,愿意听老师的话。另外,教师应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合理要求,如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游戏,喜欢玩什么玩具,喜欢和谁做朋友,能让他们做的事情,尽量让他们去做,用亲切温柔的语气劝导幼儿。幼儿一旦受到表扬就会高兴,很得意,就会顺从教师的教育,服从教师提出的要求,逐渐对老师产生依恋感。
4.刚入幼儿园的孩子难免有哭闹的现象,这是很正常的。有的孩子虽然自己表现出无所谓,但内心是非常焦虑的,一旦忍不住时就会大哭大闹,或者在午睡休息的时候从梦中惊醒。所以在刚来园时不强求幼儿不哭,而应利用转移幼儿注意力的方法,用游戏活动吸引幼儿,达到减少焦虑和化解焦虑的目的。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从而大大减轻幼儿因离开父母而产生的分离焦虑。
5.在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中开展一些丰富的游戏活动,因为幼儿的年龄特别小他们生活更离不开游戏,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幼儿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喜欢通过游戏认识环境、了解环境、熟悉环境。而所谓富有新意的游戏环境,就是符合幼儿心理需要,并具有内容新鲜、构思独特、富有情趣的游戏环境,它对幼儿产生吸引力。因此,我们利用班内的一切资源,尽可能的创设有情趣的环境,吸引孩子们主动参与。如:在“喂一喂”的环境创设中,我们给了孩子充足的材料,并提供了宽敞的场地和不同的娃娃,让孩子在游戏中扮演爸爸妈妈,给娃娃喂食物。这一切的游戏环境,大大增强了幼儿参与的主动性。新入园的幼儿不习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喝水、吃饭、洗手、大小便、玩玩具,都不能象家里一样随心所欲,一切都要遵守规矩。这对于任性、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的三岁左右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老师不能迁就孩子不正当的要求,要适当地进行教育,教给他们一些生活技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下学到本领。此外,教师还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多开展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玩”是幼儿的天性,滑滑梯、骑木马、唱歌,跳舞、画画是幼儿最喜欢的,因此教师可多带幼儿去玩滑滑梯、骑木马,教一些孩子喜欢的且容易接受的歌曲、诗歌、故事、舞蹈,这样既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又可以利用这些游戏活动转移幼儿想家想父母的情绪,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地生活、学习。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以幼儿为主体的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和幼儿一起玩耍、一起欢笑、一起学习,孩子们才会无拘无束,大胆自主地投入活动。通过以上方法及策略,孩子减轻了入园时与亲人的分离焦虑,并能愉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二)家园配合,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桥梁。
俗话说“母子连心”。孩子和家长的情绪是相通的.所以要消除孩子入园分离焦虑情绪,必须从家长和孩子两方面入手。
1.在与家长个别联系时,多报喜,少报忧。多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幼儿园的进步之处,在报喜的基础上提出要求,这样容易使家长和幼儿接受教师的建议。同时尊重家长作为幼儿照料者及影响者的主体地位,真诚与家长交流,注意征求和倾听家长的想法,以商量、探讨的口吻向家长表述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在平等的交流中沟通,引导家长参与、认同、支持幼儿园的生活教育。同时对家长的不同需求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如发图片,聊微信让家长看到幼儿在园愉快、开心的一面消除家长对幼儿在园生活的担忧和焦虑。让家长良好的心态感染幼儿,帮助幼儿消除对幼儿园的恐惧和害怕。
2. 每年托班总有几位特别的孩子.由于他们情绪上的极度不稳定,家长们也显得特别紧张、焦虑。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用适度宣泄、适度肯定、适度满足、适度回避、适度转移的方法来帮助孩子适应集体的生活。
(1)适度宣泄:让孩子适度发一些脾气、哭闹,以满足他对亲人的依恋。我们班的一一刚来是只知道哭着要去找爸爸,老师安慰不管用,根本不听老师的,就只顾自的念叨,老师就带他到园里到处去走走,到其他班和大一点的孩子交往,慢慢等一一情绪稳定一点的时候就带他回班。
(2)适度肯定:对孩子所获得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强化孩子的积极情绪,促使其向稳定行为发展。
(3)适度满足:对孩子合理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满足。
(4)适度回避:就是将引发孩子情绪波动的人、事、或物进行适当的回避。
(5)适度转移:即将孩子对亲人的依恋转移到对教师或对其他事件的依恋。适度转移策略包括情感转移、言语转移和游戏转移。情感转移策略即将孩子对亲人的依恋转移到对教师的依恋。
实践证明,注重缓解家长和孩子的焦虑情绪,调整家长的心态,从被动转为主动,多元互动共同创设符合托儿发展的环境,家长以完整的主体意识参与到教育孩子的活动中来,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在交流、理解、沟通与协调的基础上,联合双方的优势,使家庭与孩子、家庭与幼儿园互相接纳、示范、互生、互长,从而实现“同步、共育、同构”。可以帮助孩子从家庭生活顺利过度并融入到集体生活。为孩子将来进入一个富有感情色彩、充满友情的交往环境,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促使孩子积极、愉快、健康向上的发展。 我班通过采用以上科学合理的方法及策略,引导教师与家长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幼儿的入园关键期,减轻了幼儿入园时与亲人的分离焦虑,并能愉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不仅为幼儿在幼儿园健康成长打下基础,而且让幼儿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幼儿终生发展及完整人格的塑造奠定了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星:《心理学探新》1993年第2期。
【2】王锭成主编:《教育社会心理学》,1996年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罗捷等:《学前教育研究》,1997年第2期。